“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苏联致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的信
近日,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著名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在被一艘货船堵了175个小时后终于被一阵大风吹正,这一事件也让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晰直观地体现在世界面前。
在历史上,苏伊士运河都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英国人早些时候更有“谁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谁就控制了印度”的说法。但是苏伊士运河对于英国人来说,既是英国强大荣光的见证,也是英国霸权旁落的标志。本期以史为鉴就跟大家说一说关于苏伊士运河战争的故事。
埃及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早在公元前18世纪,埃及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Senusret III)就修建了沟通红海与尼罗河的古运河。虽然这条古运河后世衰败,但是苏伊士运河的名字也是流传了下来。
在距离埃及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修建古运河3600多年之后,法国人为了争夺东方的殖民地,和当时统治埃及的奥斯曼帝国达成约定,建造一条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庞大人工运河——苏伊士运河。
在法国人的资本和技术,以及奥斯曼人的支持下,动用了超过150万埃及苦力,耗时十年,在累死接近12.5万工人后终于修建成功。
当时法国不同的投资人、投资企业共同占据52%的股权,而当时的奥斯曼人,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Said Pasha)为代表的埃及方面占据44%的股权。
但是运河的修建不但没有让埃及盈利,还因为财务原因让埃及新一任帕夏背上巨额外债,1875年,帕夏将自己持有的运河的股份低价卖给了英国。从此英国和法国控制了整个苏伊士运河。
有了这条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便捷通道,也让英法对于非洲的殖民进入一个新阶段,几乎瓜分了非洲85%的土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埃及人民也掀起了独立运动,1922年福阿德一世脱离英国独立,建立埃及最后一个历史朝代法鲁克王朝。
此时埃及虽然独立,但依旧在英国保护之下,苏伊士运河也依然在英国掌管之中。
后来随着法西斯意大利在非洲的扩张,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1936年8月26日和埃及法鲁克一世签订了《英埃同盟条约》,将埃及置于英国人的战车之上,并约定英国人有在苏伊士运河驻军的权利,条约有效期20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和埃及人也都作为盟军的一员在北非和意大利、德国人战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纳赛尔为首的军官团推翻了无能的法鲁克王朝,建立真正独立的埃及共和国。
随后,纳赛尔在1956年7月26日公开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要求英法撤出苏伊士运河。
此时世界正陷入冷战,美国和苏联争霸的重点一个在于欧洲,另一个在于亚洲中南半岛,中东世界还是英法的天下。
英法为了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以苏伊士运河实施“国际管制”为由召集了好几次国际会议,并且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但都被否定。
但是此时英法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士兵和百姓都损失严重,要发动对于埃及这样一个不小的国家的战争,兵力还是不足。
于是法国人邀请以色列加入,刚刚经历过第一次中东战争的以色列对于埃及早就心存不满。埃及不仅仅进攻刚刚立国的以色列,而且还根据自己掌控苏伊士运河的优势对以色列实施禁运。
甚至因为埃及占据西奈半岛,对以色列唯一红海入海口的蒂朗海峡进行封锁。以色列对此早就不满,甚至早在1955年就秘密制定了入侵埃及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
在英法的合谋之下,三方迅速达成一致,制定了由以色列主要攻击西奈半岛,吸引和牵制埃及主力;英法通过空军和海军轰炸埃及重要城市及军事基地并切断埃及军队的退路。
在战胜埃及之后,胜利果实的分配上由英法控制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占据西奈半岛。
可以说作战计划非常完美,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发起战争,沙龙上校带领部队侵入西奈半岛,埃及迅速发起反击。
但是埃及主要兵力都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西奈半岛只有三万余人,埃及急忙派兵经过运河去支援西奈半岛。
1956年10月30日下午6点,英法两国联合向埃及和以色列发起“最后通牒”,要求双方停火,并要求英法派兵进入苏伊士运河“保护航运”。
纳赛尔拒绝了英法的无理要求,随后英法联军派出包括7艘航母在内的100余艘舰艇,200余架飞机,对埃及重点城市、港口、军事基地进行轰炸。
埃及在作战方案、装备、指战员素质上全方位落入下风,而且当时很多埃及飞行员还在苏联受训,于是英法联军的轰炸仅仅一天半就让埃及空军基地及飞机损失殆尽。随后英法联军派陆战队登陆塞得港。
埃及人虽然英勇抵抗,但是军事上败局已定,只能通过炸沉多艘货船的手段来阻拦英法南下。
在此次战役中,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体现了自己老牌帝国主义的强大底蕴以及在中东和北非的强大历史影响力。
尤其是英国7艘航母体现了强大的作战能力,从夺取制空权、对埃及重要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海上封锁表现出了优秀的作战能力,证明了航母巨大的作战价值。
但是关于英法发起的苏伊士运河战争并没有知会美国人, 此时恰逢苏联面临匈牙利退出华约,爆发了匈牙利事件,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舆论反响。
美方正打算借此机会攻击苏联体制,但是英法此时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武力进攻一个主权国家,让北约在道义上落到了下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此大为光火。
大家注意一下两件事件的事件:1956年11月1日,匈牙利宣布退出华约,此时英法空军正在苏伊士运河上空轰炸。
苏联在接到埃及的求救信号后,迅速摆平了匈牙利事件,并向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发出核威慑。
苏联对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说:以色列的行为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
苏联对英国首相艾登和法国总理摩勒说:“如果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核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何种境地呢?”
英法虽然是老牌资本主义大国,但是和苏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法国人此时甚至还没有摸到的边。在苏联赤裸裸的核讹诈之下,英法和以色列只能急忙向美国求援。
美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两级之一,但是此时欧洲各国还以老资格自居,牢牢控制着中东地区,让美国无法插手。此次英法的求助让美国看到了将老欧洲势力赶出中东地区的机会。
三是警告英法,只有苏联进攻你们时才会触发美国保护,现在要求你们12小时内停火;美国为此还抛售英国国债,同时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亦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这些都让英国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三管齐下的政策起到了奇效,英国和法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完胜,但是在外交上一败涂地。面对美苏默契地施加给英法的巨大压力,以及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指责,英国人和法国人被迫在11月7日宣布停火。
半个月后,英法两国于1956年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苏伊士运河自从建成以来,第一次完整地落入埃及人的手中。
而另一个开战方以色列在得到埃及同意解除蒂朗海峡的封锁后,也于1957年3月从西奈撤出全部军队。
第二次中东战争从1956年10月29日打响,到11月6日停火结束,英法虽然以不到400余人的伤亡,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在政治上不仅仅丢掉了苏伊士运河,而且英法在整个中东的影响力都不复存在。
可以说战术上胜利,战略上惨败,从此之后英国人终于摆正了自己的地位,自觉地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退下来,甘愿成为美国小弟。可以说是最大的输家。
以色列出兵最多,伤亡士兵1000余人,虽然最后从西奈半岛全部撤兵,并没有达成战前的目标,但也是解除了埃及对于蒂朗海峡的封锁,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红海出海口,算是没输小赢;
埃及虽然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超过2万人,空军全灭,而且核心城市都遭受了战火,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但是在外交上却获得了空前的大胜,这也是埃及第一次完整地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纳赛尔名声大震,埃及也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埃及可以说小输大赢;
而苏联虽然前期遭到匈牙利事件的困扰,但是整个战争中对于英法和以色列的威慑让阿拉伯人看到了希望,苏联成功地在中东站住了脚,并且把势力范围延伸到印度洋附近,可以说是大胜;
一方面打击了英国和法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让他们完全认清现状,彻底认美国为大哥;另一方面美国终于可以借助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敌对,进入以前英法的核心地段——中东;第三就是狙击了苏联在中东的扩张。
可以说美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攫取了英法最核心的利益之一——中东地区,是最大的赢家。
这次战争并没有解决中东的任何问题,反而对本来就混乱的中东再次添加上冷战的域外大国的因素,但是这次战争却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建立的日不落霸权,在这次战争后正式旁落,虽然战争以英法取胜,但是战略上却完全失败。